当前位置:首页 » 引流推广 » 正文

跟着千万挣百万顺口溜,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丰臣秀吉与石田三成:从北近江到关原(十一)四国征伐

9698 人参与  2024年04月26日 22:56  分类 : 引流推广  评论


说完了第一个倒霉的根来杂贺众,再来说说接下来要倒霉的长宗我部家。土佐的长宗我部元亲是个厉害角色,他是四国岛上的大人物。在秀吉消灭了根来杂贺众之后,准备进军四国岛的时候,长宗我部元亲已经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四国岛。长宗我部元亲的志向就是一统四国岛,然后进军染指近畿地区。四国岛的总石高有90余万石,若是再加上淡路岛就有百万石,元亲一旦成功统一四国岛,那就是百万石的大大名,若是近畿局势混乱,自己上洛绝不是梦。不过四国岛地处太平洋一侧海岛,整个岛屿纵深太浅,受到太平洋季风气候的严重影响,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商业也不发达,因此四国岛地区尽管也算是百万石之地,但在战国时代属于典型的穷乡僻壤,国弱民穷,尤其是土佐国,直接面向太平洋,受季风气候摧残最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长宗我部元亲创造性的开创了“一领具足”制度。“一领具足”简单的说就是给予农民以武士的待遇,平时农耕,战时从军,立功可以像武士一样得到封赏。了解“首级检”制度的应该知道,长宗我部家的“一领具足”对农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为在其他地区的“首级检”,农民是没有封赏的资格的,只有武士可以通过首级检得到封赏。“一领具足”使得长宗我部家的农民可以通过军功得到土地耕种和武士身份的封赏,从而实现农民向武士的阶层跃升,因而长宗我部家的农民一遇战事,各个踊跃参军,积极响应领主的召唤,铆足了劲要在战场上荣立军功。长宗我部元亲凭借着“一领具足”制度,打造了一支战力强悍的军队,横扫了四国岛。


长宗我部元亲凭借着“一领具足”制度,得到了领民的拥护和支持。在战国时代,军力与民力之比大约为1:4,人口与石高之比大约为1:2,16岁以上的青壮年男子大约占总人口的3/10。也就是说一个士兵在前线战场上作战,后方有四个民力在予以后勤支持和保障。不过,因为四国岛上只有4个国家,战略纵深较浅,后勤压力较小,如此一来,元亲可以通过“一领具足”制度动员更多的民力直接参战,军力与民力之比可以达到2:3,甚至1:1。如果是笼城的话在粮食能够负担的前提下,所有的成年男性民力都可以就地直接转为军力。四国岛全岛有90余万石,总人口估算大约为45万人左右。元亲在抵抗秀吉征伐四国岛的时候,动员了4万人直接参战,也就说是全岛人口的十分之一直接作为士兵参战了。这一战的军力与民力之比委实惊人,可见“一领具足”的动员能力是十分强悍的。

军事动员能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每万石的动员力在300人,但是300人只能本土作战,一旦远征外国直接参战人数立时根据后勤补给线的长度相应缩减。战国时代,日本全国总石高在太阁检地时有明确的数据大约在2200万石,人口据估算大约在1000-1500万人之间,一般认为当时有大约1200万人。战争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是大阪冬之战,全国的主要势力都卷入了,双方共有约30万人同时投入到了一个具体的战场上。

还在本能寺之变的时候,长宗我部元亲已经占有了四国岛的大部分土地,因为信长命织田信孝和丹羽长秀组织四国军团,前往讨伐长宗我部元亲,元亲和长宗我部家一度陷入亡国灭家的绝境之地,结果明智光秀发动了本能寺之变,信长不幸命丧火海,接着秀吉迅速挥军京都,一举打败了明智光秀,然后又是清州会议,与柴田胜家针锋相对,又打了贱岳合战。再后来,秀吉又与信雄和家康发生了严重冲突,双方在小牧长久手兵戎相见了。长宗我部元亲因为本能寺之变,从灭亡的边缘奇迹般的满血复活,之后秀吉忙于争天下,无暇顾及四国岛,使得偏安四国岛一隅之地的长宗我部元亲没有外部力量的强势介入,能够以自己本土的强势力量来武力统一四国岛。因此面对四国岛上的敌人向秀吉求援,长宗我部元亲选择了无视秀吉的警告,并与秀吉派来支援自己敌人的仙石秀久打了一仗,把仙石秀久赶出了四国岛。


上图是四国岛内的本地势力,元亲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把他们全部灭掉。图中的十河氏家督十河存保向秀吉求援,秀吉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信雄和家康,无暇顾及四国岛的局势。于是秀吉派遣淡路岛上的仙石秀久前往四国岛支援十河存保,以拖住长宗我部元亲,为自己将来的四国征伐打基础。

与仙石秀久开战就发生在小牧长久手之战期间,长宗我部元亲自然响应了信雄和家康的号召。本能寺之变时,长宗我部家与织田家是敌人,现在则因为互相可以借用彼此的力量来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反而成了盟友。长宗我部元亲的意图是借用信雄和家康的力量,在小牧长久手尽可能长时间的拖住秀吉,为自己统一四国岛争取时间。不过当元亲终于成功一统四国岛的时候,再回头看看秀吉的势力,发现自己是个然并卵。因为近畿局势在秀吉的统治之下迅速的稳定了下来,元亲原本期望近畿局势动荡不安,秀吉没有力量控制整个近畿地区,只要秀吉疲于应付各方势力,自己就能借力打力、合纵连横,有的是发挥的空间。现在面对秀吉已经事实上统治了整个近畿地区,而自己只是四国岛上90万石领地的领主,这就成了典型的大鱼吃小鱼。长宗我部元亲在四国岛上是大鱼,在秀吉面前却又变成了小鱼。元亲面对势力迅猛发展的秀吉,不是不知道自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但是正如本能寺之变所表现的那样:谁知道后面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不到骰子落地点数揭晓的那一刻,自己这一方绝不能主动放弃,必须要尽人事,拼尽全力。


在统一四国岛之后,元亲派家臣前往秀吉的大阪城,带去了元亲的投诚条件,元亲表示,只要秀吉能够承认四国岛为长宗我部家所有,那么元亲愿奉秀吉为主,甘为秀吉马前卒,为秀吉打天下做先锋。这意思就是只要秀吉承认自己,那秀吉让元亲干什么都行。元亲认为自己表忠心,对秀吉是有吸引力的,秀吉应该会考虑借用自己这股势力为其所用。不过,元亲最后失望了,秀吉没有同意。站在秀吉的立场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大阪城与四国岛隔海相望,一旦形势有变,一统四国岛的长宗我部元亲随时可以进军近畿地区,军力少则2万,多则4万,如果秀吉不解决长宗我部元亲,那长宗我部家就会成为悬在大阪城头上的斯摩达克斯之剑,秀吉将如鲠在喉,彻夜难眠。秀吉回复了元亲,表示元亲只要愿意臣服,可以保住自己的起家之地:土佐国,至于四国岛上的其他三国伊予、赞岐、阿波必须让出。秀吉的提议让在四国岛上奋斗了十多年的长宗我部元亲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么多年的浴血奋战,一朝化为乌有。


长宗我部元亲对秀吉的提议非常失望,决心与秀吉以战求和,只要秀吉的大军在军事上不能打败自己或者打败自己将付出巨大的代价,那么元亲就可以和秀吉重新谈判,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条件。长宗我部元亲动员了整个四国岛的军力,共计4万人,这大大超出了四国岛的经济资源能够负担的军事实力。90万石的经济量级,正常情况下最多负担不超过3万人的军队,不过元亲凭着“一领具足”动员了大量农民直接参战。四国岛缺乏战略纵深,从土佐前往阿波的滩头阵地大约100公里,前往伊予的滩头阵地大约50公里,前往赞岐的滩头阵地大约80公里,后勤补给线较短,这使得本土作战的元亲承受的后勤压力较小,因而可以动员更多的民力直接参军打仗。不过面对秀吉的10万大军从三个方向进军四国岛,动员了4万人的长宗我部元亲并没有在军事上迎来自己期望中的奇迹,长宗我部的军队在秀吉优势军力的碾压下,战线崩溃了。长宗我部元亲最后接受了蜂须贺小六的调停,向秀吉投降了。秀吉对选择武力对抗的长宗我部元亲的处理是非常宽大的,元亲作为首犯和主犯,什么事都没有,长宗我部家的主战派家臣也没有被处罚。元亲投降之后,秀吉开出来的条件还是之前秀吉对元亲的提议:交出伊予、赞岐和阿波,土佐还归你。也就是说,对于元亲而言,打不打这一仗没差别。这应该是元亲的军队迅速崩溃的原因所在,因为当元亲和家臣从蜂须贺小六处明白了秀吉的意思,已经没有战斗的意志了。

秀吉为什么对长宗我部元亲如此宽大呢?结合后来,秀吉一再宽大那些与自己对抗的政治势力来看,长宗我部元亲应该感谢秀吉没有强大的谱代家臣团可以依靠。因此,秀吉更重视的是在一个具体地区的政治布局,秀吉需要考虑力量的平衡和人事的安排,宽恕长宗我部元亲卖个人情再给个超出其心理预期的条件,对秀吉而言这股归附势力就成为可以借用的力量以配合自己构建一个各方势力相互牵制的政治布局。根来杂贺众坚决对抗秀吉,被秀吉给打得土崩瓦解了。长宗我部元亲接受调停,选择了投降,在最后关头得到了秀吉的宽恕。秀吉没有谱代家臣,识相的话,你也可以是秀吉的谱代家臣。这应该是秀吉在当时想要传达给各方势力的一个明确的、极具诱惑力的政治信号。

在秀吉对四国岛的政治布局中,有一则人事安排非常的重要,也极具争议性。蜂须贺小六的嫡子蜂须贺家政被秀吉封赏阿波一国18万石,在当时引起了秀吉家中的舆论大哗。也有说是封赏赞岐,对于这种基本的史实,史料说法居然都能有出入!阿波的可能性大一点,因为阿波是秀长和秀次领军打下的土地,此时尾张派家臣团正是在这两人的支配之下,谁打下的分封给谁比较合情合理。虽然赞岐是宇喜多秀家和黑田官兵卫打下来的,不过宇喜多秀家可不是尾张派家臣团的成员,以他的军队为主力打下来的赞岐分封给蜂须贺小六的可能性不如阿波。

秀吉将阿波分封给蜂须贺小六的决定是突然提出来的,在当时非常意外,大家都没有想到。尤其是秀吉的嫡系力量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家臣们义愤填膺,舆论汹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里所说的嫡系力量指的是掌握着秀吉的精锐野战军团的尾张派家臣团。当时可以算作是秀吉嫡系力量的有两大家臣团:尾张派家臣团和近江派家臣团,尾张派家臣团主要是掌握着军事力量,近江派家臣团主要是掌握着行政力量,这两大家臣团相互牵制,秀吉则高高在上,平衡着两大家臣团彼此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关系协调。

本能寺之变后,两大家臣团的情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争权夺势的斗争变得日趋激烈,秀吉在其中要去平衡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其实挑事的就是尾张派家臣团,不过是事出有因。在秀吉受封北近江,成为国主之后。近江派家臣团作为秀吉的嫡系力量并入秀吉家中,与尾张派家臣团因为权力分配问题发生了各种明里暗里的冲突。最后,在秀吉领命中国攻略之时,两大家臣团的权力分配基本上达成了妥协,那就是尾张派家臣团负责领导秀吉的精锐中国军团三万人,近江派家臣团负责领导西国地区奉信长之命支持秀吉的豪族势力,并为秀吉的中国攻略提供后勤支持。两大家臣团原本因为权力分配的相对公平,达成了一致,并且一度合作良好,这从秀吉的三万精锐中国军团始终能够得到充足的后勤保障可以看出来。近江派家臣团并没有因为控制着经济命脉,就去在后勤上刁难尾张派家臣团,近江派家臣团的代表人物石田三成在整个中国攻略期间,权力和地位直线上升,但是行为处事始终公平公正,两大家臣团都有目共睹。

本能寺之变的发生,打破了这一平衡。本能寺之变后,秀吉的势力迅猛发展,两大家臣团之间围绕着权力的分配问题开始彼此龌龊不断。最开始是尾张派家臣团因为占据军事上的优势,力量暴涨。秀吉的军师黑田官兵卫是尾张派家臣团的灵魂人物,在他的谋划下,秀吉成功的走上了天下人之路的康庄大道。官兵卫成功的拉拢了毛利家与自己统一战线,这使得毛利的三万精兵站在了尾张派家臣团的一边,到了贱岳合战之后,放眼整个近畿地区,已经没有哪一派政治势力可以在军事上和尾张派家臣团叫板了。真理的界限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尾张派家臣团控制着精锐野战军团,开始试图在整个近畿地区和西国推行他们的真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他们于是推举了秀吉的外甥秀次上位,试图立为秀吉的接班人。同时又极力主张和怂恿秀吉以自己的名义重新分地,并且大力支持秀吉修建了可以在经济上和商业上能够牢牢控制住近畿地区的大阪城。

尾张派家臣团这么公然挑事,与控制了近畿地区土地的豪族和控制了行政权力、经济权力的近江派家臣团的关系开始日趋紧张起来。什么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也敢乱说,还有没有一点文化和修养了。血统有贵贱,嫡庶有分别,此乃儒家正道,圣人之言。社会伦理道德就是被这帮礼崩乐坏不守规矩的人给败坏了,父杀子,子弑父,手足相残,君臣戕害,夫妻异梦,翁婿捅刀,战国时代的百年动乱,教训不够血腥和深刻吗?这是公然叫嚣要再在近畿地区来上这么一回血腥革命。有刀有枪就了不起吗,一天不吃饭试试;有三万人就这么牛逼吗,我们豪族的军队随随便便就能拉出10万人,无非是要供你们吃供你们穿,我们自己缩编节约罢了。要不怎么说出身草根的人太可怕了,耗子腰里别了把枪就敢起打猫的心。

不过,站在尾张派家臣团的立场上,近畿豪族和近江派家臣团的担忧简直是杞人忧天,居然把尾张派家臣团想象成一群唯恐天下不乱的逆贼恶党。秀吉打天下,尾张派家臣团出力最多,流血最甚,结果呢,至今还一无所获呢。在秀吉受封北近江之时,尾张派家臣团就没捞着多少好处,之前占有北近江土地的近江豪族全部都加入了秀吉的家臣队伍,尾张派家臣团没能因为主公成为一国之主而得到土地,只能继续追随在秀吉身边,拿点俸禄,等于是被秀吉给“包养”了。到了秀吉中国攻略时,尾张派家臣团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众达三万的精锐野战军团,掌握了秀吉家中的军事权力,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都得到了保障。但是那又怎么样,说白了,也只是被“高级包养”了而已。本能寺之变,秀吉凭着中国大返还的神速进军,一举控制了整个近畿地区,并且将近畿地区的政治局势迅速的稳定下来。这对秀吉是好事,可对于掌握军事权力的尾张派家臣团就有点杯具了:近畿地区的政治格局还是维持着原来的样子,没有尾张派家臣团能够伸得下手的地方啊。因为秀吉只是在山崎合战和明智光秀打了一仗,而且战事很快就结束了,近畿地区的政治格局除了光秀的领地,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土地还是由原来的豪族在控制着。就是光秀的领地也轮不到尾张派家臣团分一杯羹,因为以朝廷公家为首的近畿势力纷纷为光秀的将士求情,秀吉根本就没有对光秀领地上的豪族进行惩治,剥夺他们的土地。参与了本能寺庭院战斗的罪魁祸首都好吃好喝的供着呢!

秀吉的养子继承人秀胜“众望所归”得到了原来属于光秀的领地,尾张派家臣团一无所获。后来打贱岳合战之后,柴田胜家在北陆地区的领地有足足百万石,结果呢,全归了丹羽长秀和前田利家,尾张派家臣团还是一无所有。掌握了军事权力的尾张派家臣团该怎么办?在秀吉成为天下人之后,他们在秀吉体制内究竟怎么定位,如何自处呢?说白了,他们的蛋糕份额在哪里呢?以蜂须贺小六和黑田官兵卫为首的尾张派家臣团审时度势,对前途做了明确而清晰的定位:“统治者的枪杆子”。他们必须保持并强化自己掌控的精锐野战军团的军事力量,以此作为统治者不可或缺的嫡系力量活跃在中央政府之内和统治者的近身之边,也就是说他们要做统治者的近侍家臣团(只服从统治者、负责指挥中央野战军的直属家臣,也就是后来德川幕府的旗本武士)。尾张派家臣团抛开了土地和行政权力、经济权力的诉求以避免与近畿豪族和近江派家臣团发生严重冲突,这个意图应该说是既合理又理智的政治诉求,绝非近畿势力诋毁的那样说是一群什么出身低下的乱臣贼子。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秀吉的统治核心区:近畿地区,用不上他们的军事力量!秀吉无须依靠军事力量的武力威权来强行维持近畿地区的政治统治,这就使得尾张派家臣团有力没处使,有心无处用。从这一点上说,近畿豪族和朝廷公家全力支持秀吉,对尾张派家臣团而言真是个坏消息。还不止于此,秀吉的接班人秀胜和尾张派家臣团的关系也比较疏远,他的权力基础是近江派家臣团的支持。而且一旦接班,秀胜对于秀吉核心势力范围的近畿地区的统治是非常牢固的,他无须借助尾张派家臣团控制的军事力量。这样一来,虽然秀胜肯定会重用他们,也会为他们留出一份蛋糕,但是这仍然改变不了他们被“包养”的处境。怎么样才能在未来的中央政府中既能牢牢地掌控军事权力,又能以嫡系近臣的身份掌握国事政务呢?那就是换了接班人!于是与他们关系更近的秀次自然成为他们全力支持和推举的秀吉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

图为影视作品中的第三个秀胜

关于秀胜此人,因为英年早逝,史料上谈的比较少。实际上秀胜此人非常的牛逼,他的血统完全可以保证他实现对信长和秀吉打下来的江山的牢固统治,因为他是织田信长的儿子,羽柴秀吉的养子,信孝和信雄的弟弟,三法师的叔叔。秀吉家中第一个叫秀胜的是秀吉唯一的孩子,这个孩子是秀吉担任长滨城主之时和妾室所生,可惜三岁早夭了。秀胜是信长特意过继给秀吉的,因此秀吉为其取名秀胜以怀念其子。从秀胜得名由来,可知秀吉的继承人原本就没秀次什么事。而且秀胜过继来的时候尚年幼,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秀吉情同父子关系很好。后来秀胜也不幸英年早逝,秀吉为了纪念他,专门把秀胜这个名字当作显贵之名外赐。第三个叫秀胜的是秀次的弟弟,秀吉眼见他为了自己的哥哥秀次叫不平,还敢跟自己叫板,一开始秀吉惩罚了他,后来却又转而笼络他,把茶茶的妹妹阿江许配给他,还给他取名秀胜。或许秀吉是想让他亲身感受一下秀胜这个名字的威力,从另一个角度体会一下昔日秀胜与秀次的继承人之争。秀胜这个名字在秀吉时代可是一个天大的权威。后来还赐姓丰臣,封了甲斐国,让他去领导曾经跟随信玄的武田家臣团,硬是让他做了茶茶的妹夫,鹤松的姨夫(这很有意思,再敢跟着自己哥哥混,看你老婆怎么收拾你)。不过这第三个秀胜命也不够硬,在侵朝战争时死在朝鲜了,又一个英年早逝,于是秀胜这名字就没人敢接了。叫秀胜的这三个人其实在战国时代都是很有名气的人物,只是后来的史料中有意忽略他们,以至于秀胜这个显贵的名字就这么被遗忘了。

从尾张派家臣团开始为秀次站台造势的那一刻,近畿势力终于集体爆发了,不用特意的搞串联,立刻就达成了一致意见:尾张派家臣团过分了,他们走得太远了。尾张派家臣团吵吵着要分地,算了吧无非就是换个名头,地反正还是自己的。尾张派家臣团要修建大阪城,算了吧大阪城修好了对近畿地区的经济也有好处。尾张派家臣团三万人的军队连同家属要住在大阪城,算了吧好吃好喝供着自己这边节约一下。尾张派家臣团要推秀次上位,开玩笑这怎么能算了。尾张派家臣团负责修建大阪城,而且在建好后强占了大阪城,这已经过分了。一旦大阪城成为近畿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商业中心,尾张派家臣团只要占据大阪城就能在经济权力中分一杯羹。一旦大阪城成为秀吉政权的统治中心,尾张派家臣团只要占据大阪城就能在行政权力中分一杯羹。一旦大阪城成为繁华的大都市,尾张派家臣团驻军大阪城,他们倒成了城里人,近畿豪族反变成了乡下人。不过这一切都在三万精锐野战军团的大炮射程之内,近畿豪族再不满也只能忍了。推秀次上位,这是什么性质的事情?大炮能射那么远吗?在小牧长久手一战中,近畿豪族用行动警告了尾张派家臣团,大炮射不了那么远!

这就是秀吉把阿波国分封给蜂须贺小六的政治背景。近畿势力已经不能容忍尾张派家臣团继续打着他们的如意算盘了。秀吉一开始提出要把阿波国分封给蜂须贺小六,蜂须贺小六坚决不要,白给都不要!不过胳膊拧不过大腿,蜂须贺小六的嫡子家政代替父亲接受了秀吉的封赏。尾张派家臣团的第一领导人蜂须贺小六就这么被秀吉赶出了大阪城。不过蜂须贺小六表示自己还是愿意跟在秀吉身边,坚持要留在大阪城。于是蜂须贺家政代替父亲领着部分尾张派家臣团的成员到阿波国上任了。秀吉把阿波分封给蜂须贺小六不仅仅是在政治上否定了尾张派家臣团给自己的宏伟定位,而且分封的地方实在是不能让尾张派家臣团满意。四国岛是个什么地方?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阿波国也只有18万石,按照这个标准分封的话,尾张派家臣团其他成员的前景十分不乐观。第一领导人被分封在穷乡僻壤,只有18万石,其他成员以此为标准类推,自己估摸着算算吧。尾张派家臣团因为秀吉的这次分封,一下子从嫡系家臣团变成了秀吉的弃子,政治上的如意算盘破了产,经济上的转业安置也是乡下地方。

后世有人猜测秀吉的意图是让蜂须贺小六去领导四国岛上的政治势力,因为秀吉授予了蜂须贺小六“四国取次”一职,因此绝对没有亏待蜂须贺家,毕竟整个四国岛有90余万石,谁知道蜂须贺小六更愿意呆在秀吉身边。其实如果仔细看秀吉对四国岛的分封布局,可以发现这种说法是一厢情愿。蜂须贺家被秀吉一脚踹到四国岛上自娱自乐了。四国岛上有长宗我部元亲这个强势地头蛇的牵制,阿波本身也只有18万石,属于四个国中力量弱小的一个,根本控不了盘,阿波国离开大阪城隔着一片大海,交通往来十分不便,孤悬海外也很难及时得到大阪城的有力支持。四国岛上还有安国寺惠琼、小早川隆景、仙石秀久、十河存保,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蜂须贺小六一个都指挥不动,这些势力都是直接和秀吉打交道的。秀吉这么亏待蜂须贺家,尾张派家臣团于是一下子炸开了窝,气势汹汹的要找秀吉理论。还是蜂须贺小六安抚大家,表示说如今一切都未有定论,事情或许尚有转机,自己会继续做秀吉的工作直到做通为止。这事还真的被蜂须贺小六给说中了,不过这也是后话了。尾张派家臣团为什么在秀吉政权中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呢?因为秀吉当上关白了!

关于为什么秀吉不做征夷大将军而要做关白这个话题,可谓千古谜团。当时的政治博弈是如何进行的,以至于使得秀吉走上了关白之路,而与征夷大将军失之交臂了,现在已不得而知。不过史料给予的解释真的是在公然撒谎,糊弄小朋友了。秀吉没有做征夷大将军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秀吉是农民,要当征夷大将军必须要有武士的血统,只有源氏出身的武士才有资格当征夷大将军。于是农民出身的秀吉就在征夷大将军之路上碰了壁,犯了难的秀吉想到了朝廷的权威,开始另辟蹊径,终于成功地为自己谋得了关白之位。怎么着,农民不能做征夷大将军,就能当关白了吗?公家之位会比武家之位好上位?这个故事颇为童话,与真实的政治博弈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不是后来秀吉的关白政权被家康的幕府政权给灭了,这么童话的故事应该不会大行其道。

在小牧长久手之战的后半段,泷川一益奇袭蟹江城的时候,秀吉在京都朝廷那里为自己谋取官位,最后秀吉谋到了一个左近卫权少将的官位。这是秀吉在武家之路上的终点,之后秀吉转向了。照道理说,少将之位再更上一层楼就是征夷大将军了,为什么秀吉就此转向公家之位呢?在与信雄和家康议和之后,朝廷对秀吉的表态非常满意,秀吉从朝廷那里得到了从三位权大纳言的公卿高位,而之前的左近卫权少将是正五位下。什么意思呢?从官位上就可以看出来,武家的官位是不入流的。左近卫权少将,那么牛逼闪闪的武家高位,才是正五位下!从官位高低上,可以看出来进公家的门要比进武家的门门槛高得多!进武家的门,只要凭武力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然后向朝廷活动活动给自己谋一个事实上很低的武家官位就可以了。

所谓武家的征夷大将军其实只是武家众门中武力最强的人而已,他建立幕府,本质上是因为即使拥有了最强的武力,但是要想消灭朝廷却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因为灭不掉公家,只能另起炉灶,建立幕府来绕过朝廷的那一套体制,凭自己的武力权威以征夷大将军的名义来代替公家发号施令。说幕府的将军比公家的关白厉害,那就是扯谈了,大家支持谁,谁就牛逼!大家选择听将军的还是关白的,既取决于幕府将军的真实武力和政治权威究竟有多少,也取决于谁的话对自己更有利。在中央一手遮天的重臣派大佬、在地方耀武扬威的实力派大佬多得去了,有几个把将军放在眼里呢?那些把天皇和关白抬出来压制将军权威的大人物,谁会真把将军当回事呢?在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执政时期,大部分的将军说话还没关白管用呢!

不过尽管公家可以利用武家之间的矛盾借力打力,纵横开阖,但是本质上只是被武家借用的一个朝廷大义的名分,以实现制衡幕府将军和为地方实力派之间争权夺利站台造势的工具。武家因为手里拿着刀,明明官位比较低,硬是把官位高的公卿玩弄于股掌之上。因此,朝廷公家也在想着怎么不被武家欺负。改变这一切,他们的惯用伎俩就是在武士集团中寻找同盟者,这次他们看中了秀吉。

秀吉没有资格担任征夷大将军吗,当然有资格了。秀吉是武士,他不是农民,秀吉姓木下,这已经足以证明他是武士出身。而要成为源氏出身的武士,办法实在是太多了,除了童话里秀吉做不到这点,在现实的政治博弈中,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战国时代,乱攀亲戚非常常见,一点不稀奇。就以德川家康为例吧,他算什么源氏后裔呢,家康原本姓松平氏,改姓德川氏就是属于攀亲附贵,因为德川氏是“清和源氏”的后裔,血统高贵。据说改名的时候还振振有词,搞得自己好像真的跟人家沾亲带故似的,理由是松平家的某个上门女婿是清和源氏的族人,有家谱为证,所以自己改名是理直气壮的。这要是按照家康攀上源氏出身的办法,那秀吉哪来的难度呢?给自己的养女招个源氏出身的上门女婿不就完了嘛。事实上秀次就是这么做的,秀次为什么姓三好呢,因为他攀上了近畿名门三好家,因此他改姓三好了,连他爹都沾光跟着自己儿子秀次改姓三好了。如此说来,秀次比秀吉都有资格做幕府大将军,因为出身三好家的秀次,做幕府大将军,完全没有问题啊!

其实改名这事,在战国时代是典型的政治行为,改名就是政治地位的确认,是政治上达到了一定权势之后的政治赋权(用改名来使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合法化),只要大家都承认你、认可你、支持你,那改名这事本身是真是假,没人会公然说破。

平清盛能当天皇的私生子,我秀吉凭什么不行?我秀吉是假的,他平清盛就成真的了?

秀吉宣称自己的母亲原本是宫中的侍女,因为得到了天皇的宠爱,怀有了身孕。但是当时的情势下,天皇不能纳秀吉母亲为侧室,相反秀吉母亲在宫中还会有危险。于是在天皇的安排下,秀吉母亲被送到了尾张的乡下,正好遇到了秀吉的父亲木下弥右卫门。木下弥右卫门当时恰巧因伤退役,听说秀吉母亲的遭遇后,立刻起誓要保护母子平安,于是就娶了秀吉的母亲,之后生下了秀吉。如果秀吉的政权真的代代相传了,百多年后,这么扯淡的故事绝对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丰臣家编修的正统史料之中。这个故事槽点太多了,比如说秀吉还有亲姐姐呢,他可不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不过当秀吉一脸严肃的向大家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的时候,凡是在政治上承认、认可、支持秀吉的各方势力,当然都会选择性忽视这个故事的硬伤,他们绝对会有影帝级的表演,各个都是一脸真诚,争相表态相信秀吉真的就是天皇的私生子!

史官:你如果非要说你是你爹和你妈生的,不好意思这史书我写不了,实在下不去笔

明明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政治人物怎么好意思的呢?好意思,越是大人物越好意思。这么高逼格的谈,不是大人物没有资格扯。你的身世没有和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沾边,怎么证明自己天命所归呢?就一普通人,你哪来的资格领导大家呢?看过史记吗,看过资治通鉴吗,看过中国传来的史书吗,没文化真可怕,回去翻翻里面是怎么写的。

政治人物对自己撒谎总是洋洋自得,因为只有具备了某个段位,才能撒下相应的谎言,不够咖位的,你撒一个试试

秀吉为什么不宣称自己是源氏后裔呢,就是因为他宣称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能跟天皇攀亲戚,秀吉不稀罕攀那个源氏出身了。秀吉宣称自己是“天皇私生子”,这是他信口开河吗?当然不是。没有天皇和朝廷公家的允许,秀吉根本不敢这么胡说八道。改名和攀亲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得到大家的承认、认可和支持。所以其实乱攀亲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政治行为,不是可以随便乱攀的。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政治权势,才能在这种权势的许可范围内为自己攀亲附贵。家康也想宣称自己是天皇私生子呢,天皇和公家不承认你,不认可你,不支持你,你乱攀的后果就是自取其辱,这还是轻的,为此掉了脑袋都不奇怪。虽然当时的战国时代,武士都乱攀亲戚,但自己是个什么权势,处在政治权位的什么位阶还是心理有数的,因此所谓的乱攀其实一点都不乱攀,很守规矩。

攀亲戚能不能成功就看大家是不是承认你、认可你、支持你,只有当攀亲戚行为被大家否认三连了,这才是乱攀。

秀吉的外甥加藤清正(秀吉母亲的妹妹的孩子)从朝鲜战场上狼狈的逃回大阪城之后,加藤清正想改姓丰臣,结果遭到了石田三成的坚决反对,改姓没能成功。如果只有石田三成反对,而其他人都承认、认可、支持清正,那就石田三成一个人反对并没有什么卵用。但是清正的改姓最后失败了,这说明三成是代表大家的意思出面叱责并否定了清正乱攀亲戚的无耻行为。可问题是清正是乱攀亲戚吗,太冤枉了吧,清正真的是秀吉的亲戚啊。还有攀亲戚失败的例子,与加藤清正一起狼狈逃回大阪城的还有另外六人:黑田长政、福岛正则、池田辉政、细川忠兴、加藤嘉明、蜂须贺家政,这七人宣称他们是“秀吉的养子”,理由是秀吉正室宁宁夫人是他们的养母,因此史料中也称他们为“养子七将”。不过他们乱攀亲戚的无耻行为同样遭到了石田三成的坚决抵制。虽然他们四处宣称自己是秀吉的养子,而且得到了家康和宁宁夫人的承认,但是并没有被大家广泛认可,石田三成根本就不支持,反复声明七将不是。所以所谓的“养子七将”,其实只是自娱自乐,他们并不具有政治上的这种身份。从小跟着秀吉的人多着呢,三成也从小就跟了秀吉,不过三成可从没有宣称过自己是秀吉的养子。石田三成给自己的定位是要做秀吉的托孤之臣,秀赖的奴才,攀秀吉的亲戚不符合三成给自己的定位。在三成看来,七将不安心做秀赖的奴才,非要把自己定位成秀吉养子,怎么着这是想要和秀赖公称兄道弟吗?

从七将乱攀秀吉的亲戚失败可以看出,所谓的乱攀亲戚从来都不是可以随便乱攀的。大家的承认、认可和支持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清正是秀吉的真亲戚,七将从小由秀吉抚养长大,说起来算不上乱攀。可是得不到大家的承认、认可和支持,真亲戚也不行,真抚养也不行。七将为什么要乱攀秀吉的亲戚呢?表面上丰臣只是个姓氏,秀吉养子只是个名义,实际上是在争秀吉去世后丰臣家的权力分配。以加藤清正为首的侵朝武将回国后愤怒地发现在丰臣家中已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家中大权完全被以石田三成为首的奉行派只手遮天。武将们在朝鲜流血流汗却一无所获,反而极其尴尬地被挤到了权力的边缘角落。加藤清正认为自己身为秀吉的真亲戚,七将认为自己身为秀吉的真养子,现在却让一群奴才骑在自己头上耀武扬威,是可忍孰不可忍。武将们要求奉行们交权,石田三成当然拒绝,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竟致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完全陷入了彼此对立、你死我活的政治争斗之中。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从秀吉能成功攀上天皇的亲戚可以看出,秀吉为什么会放弃征夷大将军改走公家之路了。那之前为什么就没有人能够攀上“天皇的私生子”这么高大上的出身呢。因为天皇和公家从来就没有承认过谁、认可过谁、支持过谁,来和自己攀这么大一亲戚。但是现在他们承认了秀吉、认可了秀吉、支持了秀吉,来和天皇攀亲戚。这才是秀吉后来放弃了征夷大将军,转而谋求公家之位的真正原因。公家为了拉拢秀吉,给秀吉开出了一张让秀吉完全无法拒绝的支票。这么巨大无比的一个大礼包摆在秀吉的眼前,秀吉还做什么征夷大将军呢。为什么公家愿意拉拢秀吉到如此地步呢?就是因为秀吉出身比较低,他没有自己的谱代家臣团。因此公家想把秀吉拉入他们的群体之中,让秀吉成为公家阵营的一员。公家给秀吉开出了什么条件,让秀吉连征夷大将军都不做了呢?答案就是天皇之下的公家第一人。公家为了让秀吉答应成为公家的一员,在公家四大姓:源、平、藤原、橘之外,又说服天皇为秀吉赐姓丰臣。也就是说从此公家有五大姓:丰臣排第一,接下来是藤原、源、平、橘。这可不是谁有实力谁牛逼就能做的事,大家都不承认你,不认可你,不支持你,你再有实力,再牛逼,你也干不成这事。不过公家拉拢秀吉开出的条件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大的,也是一步步加码,最终到了秀吉的心理价位之后才把秀吉给拉拢过来的。这其中的具体操盘手是菊亭晴季,代表公家与秀吉谈判,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来来回回,双方博弈了几次,才最终达成了一致。

为什么公家这么看重秀吉,可以做出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让步呢?因为秀吉是上天赐给朝廷公家的礼物,是千载难逢的能让公家翻身的不世出之良缘,这是他们青睐秀吉的真正原因。这就要从公家与武家的斗争说起了。

其实最早的时候,日本是朝廷公家说了算,武家就是给公家看大门,相当于公卿家中的护院打手保镖等等这类角色,那时的公卿根本就不把武士放在眼里。公家对武家的政治博弈开始居于劣势并被武家踩在脚下始于源平合战。平家虽是武士,但是平清盛仍然无法完全压制公家,于是平家事实上建立了一个公家与武家联合掌权的共治体制。这个体制成就了平清盛的辉煌,也葬送了平家一门的性命。平家的大纳言平时忠有一句狂言:“非平氏一门者非人!”这话听起来很牛逼,实际上是平家之所以被源氏所灭的根本原因。平家这里所说的非人,指的是武士阶层,凡是没有加入平家一门的武士没有政治权利!武士参政议政必须加入平家一门。这是平家当时建立的政权的致命问题:平家掌握政权后没有继续深化谋求武士的权力,反而与公家同流合污,成为公家借用的限制武士权力的同盟者。说白了,平家是武士的叛徒,明明是武士,却不为武士谋权秉政出力。武士代替公卿走上历史的舞台成为时代的大潮不可阻挡,平家不肯站在潮流的浪尖,有人肯。源赖朝一个在伊豆半岛的流放犯,因为是源氏嫡系血脉,成了关东武士团借用的大义旗帜,源赖朝一旦顺应了天下大势人心所向,立刻站上潮流的顶峰,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带领关东武士团彻底埋葬了公家对全日本的政治统治权力,而平家也跟着陪葬了。源赖朝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家政权:镰仓幕府。不过,公家的生命力是顽强的,虽然失去了政治统治权,武家政权却灭不掉公家,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公家占据着京都,幕府将军也只能承认他们理论上的权威。从源赖朝建立幕府政权开始,公家在与武家的博弈中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不过这里不讨论源平合战和武家的崛起,而是借此说明幕府大将军是怎么回事,只是武家借用了征夷大将军的名义绕开朝廷公家的那一套体制,另起炉灶,建立幕府代替公家行使政治统治权而已。朝廷公家是非常郁闷的。不过所谓时代的潮流,不是指的武士手中的刀,而是当时日本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武士作为公家的打手实际占有了土地的支配权和管理权,武士用村庄制管理代替了公卿的庄园制管理,而这更符合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武士是农民的领主比之农民是公卿的农奴更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关系的实际需求。当然武士之所以能代替公卿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只说结论不展开探讨。

不过到了秀吉的时代,朝廷公家觉得自己与武家政权的博弈不再是一边倒的窘境了。因为生产力又进步了,时代又发展了,社会形态又出现了新的进化。比如说:武士们不再是大量分散的占据零星的土地,土地之间不再是彼此犬牙交错、划地为牢、界限模糊,更加不再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了。在战国时代早期,占据国内一个郡甚至数个郡的大豪族和大名主陆续地强势出现了(大豪族向朝廷活动活动给自己谋个武家官位就是大名主了,拥有一万石以上领地和朝廷官位的大豪族就是大名)。到了战国时代的中后期,占据一国甚至数国的大名和大大名更是强势崛起了。土地被大大的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不再像过去那样再次被分封成零星分散的小块土地。在这一整块完整区域内的土地上进行管理和经营,不再靠小块土地上的所有者“武士”手中的刀来维持和保障了。得到大名和大大名授权的行政权力与土地割据的武士们所拥有的军事权力相比较,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武士也变得越来越不像武士了。

又比如说:民间商人势力强势崛起了。随着织田信长的乐市乐座制度的广泛推行,城下町作为民间商人势力的根据地,变得兴旺发达起来。在商业繁荣的地区,土地领主变得越来越依赖商业,商人不但可以交税以使得领主能够招募更多的直属家臣,更可以为领主花更少的钱采购更多更好的军需物资,领主的力量因此得以迅速膨胀,从而压制了那些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竞争对手,最终往往是那些占据了经济和商业发达地区的领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得到领主全力支持的经济权力与土地割据的武士所拥有的军事权力相比较,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而从事经济活动和商业管理工作的武士也变得越来越不像武士了。当然武士仰仗的军事权力更多的让渡给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还有很多的原因,这里只说结论不展开探讨。

正是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相对于军事权力所发生的力量上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让朝廷公家看到了自己翻身压制武家的希望。公卿们若和武士们比拼拿着武士刀砍人的水平,那自然是万万不如。可是行政权力拿的是毛笔,经济权力拿的是算盘,会不会砍人无关紧要。在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上,公家自认为不比武家差,尽管他们被普遍的认为养尊处优,循规蹈矩,不务正业,但是公卿们生于富贵之家,自幼接受教育,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高了武家不知道几个档次,比起拿毛笔和打算盘,武士真未必就是公卿的对手。而且军事权力靠的是武士手中的刀,谁最会砍人听谁的,但是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却是需要在被普遍承认和遵守的既定规则之下,依靠法令来管理和经营。这一点使得朝廷的公卿比武士更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公家掌握着朝廷的大义,制定的法令比起武士单纯凭着自己的武力威胁更有权威也更令人信服和遵从。总之一句话,公家想联合武士中的同盟者来共同掌握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并以此来压制和控制武家的军事权力,从而实现公家的复兴。

既然公家存着这个心,并且开始寻找有实力的同盟者,放眼望去,秀吉简直就是天赐的良缘啊。如此一来,公家自然愿意不惜血本,做出重大让步,无论如何都要把秀吉拉进他们的圈子里来了。

从秀吉走上关白之路并且把代表军事力量的核心人物蜂须贺小六分封到了四国岛,可以视为秀吉的一种政治表态,即秀吉认同了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是未来中央政府应该着重凭仗的核心力量,军事权力应该服从于前者的支配。秀吉不依赖军事权力,而主要依靠朝廷的权威,凭借着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来建立丰臣家的统治秩序,这在日本历史上绝无仅有,乃是一个独特的公武联合执政的政权,在日本历史上有个专门的称呼:“武家关白制”。尾张派家臣团从此在秀吉家中与近江派家臣团的斗争中一再落入下风,整个近畿地区和中央政府渐渐的没有尾张派家臣团说话的份了。

秀吉加入公家阵营还有自己的一层考虑。秀吉的出身比较低,他的亲族人数不多,也没有自己的谱代家臣团,就算当上了征夷大将军,秀吉仍然要面对自己的嫡系力量匮乏的窘境。在武士势力盘根错节、不服管束的政治现实下,秀吉这个大将军将要面临自己的嫡系力量弱小无法控盘的难题。加入公家阵营,尤其是得到了丰臣姓氏的封赏成为天皇之下的第一人,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秀吉嫡系力量偏弱的困境。丰臣氏是和源氏同等级别的姓氏,武士们都以攀源氏出身为荣,却攀不上源这个姓,家康才攀了个源氏之中的一族“清河源氏”之下的苗字德川氏,从中可以看出德川这个姓氏在家康发达以前其实是档次很低的。比后来的武士们能直接攀上丰臣氏和其之下的苗字要差的远了。秀吉可以通过赏赐丰臣姓氏,及其之下的苗字急速扩充自己丰臣一族的势力,从而可以更加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通过赐予武士们丰臣氏和苗字姓,让他们成为丰臣家族的族人,使得他们的利益与秀吉的统治能够协调一致,让他们以捍卫丰臣政权的同族人的身份来为秀吉出力效忠,这可以弥补秀吉的亲族人丁稀少和缺乏谱代家臣团支持的先天缺陷。

此外,拥有了关白的权势就可以借助朝廷的权威授予朝廷的官位(授予朝廷官位是关白拥有的重要权力,也是关白一职的主要含金量之一),秀吉身为关白,不仅仅可以授予武家较低的官位,还可以授予公家较高的官位,这同样可以成为协助秀吉笼络、支配和领导全国各地政治势力的有力武器。


官位和姓氏一样也拥有着天大的权威和政治影响力。例如:武田信玄的弟弟武田信繁官拜左马助(唐式官名称为典厩)。这个官位可不得了,因为这是朝廷亲授官职,是信玄为了自己的弟弟亲自向朝廷讨得来的,在甲斐和信浓的乡下地方可是天大的权威。武田左马助信繁就凭着这个朝廷正牌官位,力压那些冒牌货,在地方上就具有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很容易地笼络豪族和地头前来依附投靠(效忠朝廷命官在政治上是天然正确的,政敌无可奈何)。朝廷对地方的统治权力在战国时代虽已丧失殆尽,但朝廷的官位,地方上的实力派却是趋之若鹜。官位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并非仅仅是个虚名这么简单,而是实力派在政治上用以拉拢盟友、压制政敌的有效手段。很多地方上的武士虽然有诸多的朝廷官职,但其实真正源于朝廷的授予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官职是实力派凭着自己在当地的武力强权自封的或是由自己的主公封赏的。筑前守、安房守等等官职满天飞(筑前守、安房守频率很高不是因为这两个领国大家都很想要,而是因为名字寓意好,叫着响亮气派),在战国时代一板砖下去能拍死一大片的各国守护。因此真正源于朝廷亲授的官职实际上非常的具有权威性,诸如家康的“三河守”、秀吉的“筑前守”都是朝廷亲授官职,跟那些大兴的冒牌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些自封的“三河守”们、“筑前守”们在正牌的朝廷命官面前绝对不敢如此放肆,往往只称“三河”、“筑前”以示自己尊卑有序,克己守礼。

本文链接:https://www.woshiqian.com/post/227937.html

<< 上一篇 到底啦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