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自媒体 » 正文

人生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大器晚成,为什么呢

19680 人参与  2019年06月18日 16:03  分类 : 今日头条自媒体  评论

  全民学习的时代,人们着急知道更多道理、学习更多技能,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

  因为知道和懂得是两个事情。

  看一本书,听几节大师的课,你可以很快知道很多道理。而要懂得,则需要人生慢慢体味。

  

  “买的课程都学不完

  知识付费让我压力陡增”

  半年前我接触到知识付费,开始疯狂学习,一篇英语文章预习、记单词加听课复习前前后后要花四个小时左右。

  出了教室,或者去吃饭或者回宿舍,路上一定戴着耳机听个课。

  六月份又看到一门特别想学习的课程,看看的价格,又看看支付宝里剩下的块钱。闭上眼睛告诉自己:这是知识投资,总会值得的。

  然后,颇为悲壮地点了购买。

  我算了算现在买的课程,如果每天都完整的学习下来,大概需要六个小时,为此我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

  原因是我不总是每天都能学完,看着知识随着时间不断被落下,学习的过程中痛苦一直在加重。

  那门元的课程里有一句话更是让我毛骨悚然:虽然现在向上的通道逐渐关闭了,但是向下的通道还一直打开的啊!

  主观上的危机意识,和客观上的压力,就这样让我一直觉得负有重担。

  

  渴望跨越阶层

  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带来压力

  国内大学清晰地分着、、一本、二本和大专。

  “上一层”的人经常对“下一层”的人说:“其实好大学也没什么,只要努力结果一定会好的。”

  “下一层”的人经常安慰自己:“在大学里自己不努力,上多好的大学都一样。”

  大学所具备的社会性在这里完美体现,因为社会也分层,社会高一层级的人会对下面层级的人说:“最怕有些人比你有天赋,却还比你努力。”

  低层级的人会自觉反思:“在这个社会上,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而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大学都不是高校,在社会也不是精英阶层。在整个社会物质发展的席卷之下,都渴望更上一层楼。

  所以,渴望成长、着急学习,把自己弄得很劳累,假装很充实,似乎未来很有希望。

  可也恰如我自己,依然很心慌。

  

  急于求成的年代

  到处都是投机的技巧

  有一次听罗振宇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世界各国政府都恨不得人类多出一条尾巴,这样就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譬如就可以有洗尾巴、保养尾巴、尾巴套等等行业诞生,以此挽救社会经济。”

  这荒谬么?很荒谬,因为这个尾巴,没用。

  可这不也是一些人卷入“全民学习时代”的慌张模样吗?

  媒体曾报道过这么一个大学生,大学四年,制定名目繁多的学习计划,参加各种培训班,贪多不烂买下各种付费课程……他笃信:每多一个证书,就会给我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

  最终,毕业时,他狂揽个含金量十足的各类证书,但最终,待到其他同学都已落定,还没有一家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

  这个同学或是特例,但这种现象绝非特例:

  急于求成的年代,周遭充斥着几天学习一项新技能的喧嚣,又或是热切分享着怎样才能以最少代价投机的技巧。

  于是人们慌张成长,最终却尴尬地发现,不过是给自己多出了一条无用的尾巴。

  

  有些人开始试图拒绝学习

  黑格尔曾经在总结哲学史的时候说过:“历史总是一阵向左,一阵向右,最终又总会出现结合统一的结果。”

  一阵向左,一阵向右,生活中充满了这种反转。

  在知识付费上感受到巨大负担的人,你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网络上有一部分人这样说道,“为了这个东西,把自己每天逼的精神疲惫,每天都是学学学,但是真正回头一想,又什么都没学到,何必呢?”

  于是,在知识付费的热潮中,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反抗:拒绝这种学习,拒绝给自己增添无谓的负担。知识付费的车轮从左滚到了右边。

  

.jpg


  

  大多人希望用知识付费

  来缓解现实的压力,

  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

  去年夏天我心血来潮想了解心理学,立马在网上买了本弗洛伊德的书。

  月份的济南异常闷热,没有空调,每天抱着晦涩难懂的《梦的解析》读的死去活来,但依然不肯放弃,我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一点一点读总会读懂读完的。”

  过了半个月,耗了一半,终于脑力不支,放弃了。但更严重的后果是,我至今都不再想碰弗洛伊德的书。

  在那半个月里,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负担。每当空闲时间,我告诉自己要去读书,但是想起要读的书,又惶恐不已。

  并且放弃之后,我本以为轻松了、解脱了,但迎接我的是更大的心理负担。接下来几天心里一直在不断谴责自己:“为什么不能坚持看完,为什么要放弃。”

  后来加入知识付费的浪潮,我又一次完整的经历了这个过程。

  两次类似的经历让我慢慢明白,这种心理上的负担与痛苦,不是别人说的“负担就是你自己逼自己”这么简单,而是你自己承受不住环境的压力。

  于是找到了知识付费或者一个假想敌,来倒逼自己,以求获得巨大的动力消解环境的压力,让心里的状态恢复正常。

  而一旦消解的不完全,就会出现所有努力都白费的错觉,瞬间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完全放弃知识付费

  最不可取

  前几天我下定决心戒游戏,晚上和经常一起玩游戏的朋友聊天说到这件事。朋友说:“你玩点游戏怎么了,国家总统难道还没有点休闲时间了?”

  我说,我决定换个方式休闲,看看小说,追追剧什么的。

  我明白我不可能放弃了游戏就专心学习工作,总需要一些东西去嵌入。

  对于知识付费也是一样,我明白虽然劳累异常,有时候也会觉得其实没学到什么,但是不能轻易完全放弃。否则就是盲目反转。

  得到的张潇雨老师在提到反转时说了八个字,“去除肤浅,深化认识。”

  也就是说反转时,要认清为什么反转。盲目地翻转,只是从无谓为难自己,到完全摒弃压力。只不过是从一个肤浅,跳到了另一个肤浅。

  

  不要让自己陷入负面循环

  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看花要将花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中来,看山水,要将山水的精神放入到自己的眼神中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这叫精神内敛。”

  南怀瑾大师的眼神直到晚年也还很好,据他说就是这个原因。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着急慌张,撒出去大把大把的精力,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能粘到更多的知识。

  但精力越来越发散出去的时候,会明显得感受到,一旦遇到事情,会迫切地希望收回它们,查看学到的知识,而不是根据自身情况去创造解决方案。

  这就是南怀瑾先生说的反面,把自己的精神撒了出去,而不是把外物的精神收到自己这里来。

  如果出现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情况,很容易产生“学的知识还不够多”的感觉,就会倒逼自己学更多的知识。于是,精力愈发的不够用,负担愈发地重。

  负反馈下,陷入一个恶性死循环。

  

  不用担心自己起点差

  因为很多人跑到一半就停了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先生说过:“不用担心你的起点差,因为大部分人都跑不完全过程,跑着跑着他们就停了。”

  出于对自己的观察,我觉得这句话完全正确,有很多事情我做着做着便停了。而几乎全部的事情,都有被考虑过放弃。

  如果在这个过程里,非要狠逼自己一把,那是从分到分才需要做的事情。而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努力在从分到分的路上。

  关于提升这件事,把荀子《劝学》里的这句话改一下是最好了: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人生最坏的结果

  无非就是大器晚成

  全民学习时代,人人都很着急。只是会发现,着急懂得更多道理的样子看着很努力,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其实正如李宗盛所说: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成熟。

  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智力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智力,一般在岁后达到顶峰,岁后降低。这是不可逆的。

  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已经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它是后天习得的,主要由后天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并不因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了岁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换言之,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也就可以理解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就像吃包子,你吃到第个包子才会饱,但并不代表,你着急直接跳过前面个包子,就能吃饱。

  这也是成长的真正真相——“不怕慢,就怕站”。

  持续行动,持续精进,细水长流,终会在某个时刻爆发形成巨大的势能。

  晚年时,杨绛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深以为然:“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读书,只是让你知道一些道理。细水长流的人生,才会让你懂得那些道理。

  人生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大器晚成。


本文链接:https://www.woshiqian.com/post/13934.html

百度分享获取地址:https://share.baidu.com/code

我是钱微信/QQ:5087088

广告位、广告合作QQ:5087088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