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营销:
就是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充分利用其权威性、公益性资源,搭建一个能让消费者认同的“营销+公益”平台,从而促进其市场销售的新型营销模式。“公益营销”概念的提出以及该学科的由来,还有实证性的统一说法,但它作为一个常见的词汇的出现,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使用,这就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分析。
公益+营销:
如果我们说在“公益”中加入“营销”元素,估计大部分人会有些反感,认为这有违“公益”的初衷。因为他们认为,一旦加入了“营销”,公益就变得不“单纯”了。当然,群众雪亮的眼睛,严密的注视着某些变味的“营销”元素,却打着“公益”的幌子。譬如小区附近菜市场边上的某些小药店,他们就往往免费“公益”的拉拢大爷大妈们去测试血压心率之类。
营销+公益:
反之,如果我们说在“营销”中加入了“公益”元素,估计大部分人就顿生好感,从而认为这个企业还颇有业界良心。譬如我早上经常光顾的小西餐麦当劳,就能常常看到它的餐盘垫纸上写着一些公益捐赠的信息,这就让我很长一段时间喜欢上了这家小西餐。
好了,下面我们先放下“公益”和“营销”的主次关系,说说这二者结合的一些常见缘由:
1、公益与CSR
CSR全称是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企业社会责任。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其核心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广泛包括不歧视、不使用童工、不使用强迫性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环境和制度等。
“公益”就是我们常见的通俗的CSR元素之一。
2、公益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
它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简单而言,它就是企业在日常运行中所表现出的各个方面。
“公益”就是我们常见的企业文化的要素之一。一个企业有无爱心,有无大爱,可以通过“公益”来展现。
3、公益常用于营销的切入口
市场营销(Marketing),即为市场。
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
由于“公益”具有普适性,A和B两个看起来或许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往往就可以通过“公益”这一共通元素,将他们的营销活动联结起来。因此,“公益”常常用来作为双方或者多方营销合作的切入口。
4、公益与品牌的美誉度
品牌美誉度是品牌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市场中人们对某一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它是现代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没有什么比“公益”更能给大众以好感的了。“公益”将为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增色不少。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创新和发明,譬如当年的电灯电话,看起来不像是我们常见的狭隘的“公益”(或者说“慈善”),然而却是促进社会巨大进步,造福人类生活和文明的事情。
5、合理的减税或者财务抵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可见,“公益”不但是一个企业的“支出”,它还可以部分转化为一个企业的“收入”。当然,这个减税或者说财务环节的抵扣,虽然没有市场营销战场上的收支增减来得直接,却也体现了主管部门对企业“公益”行为的鼓励态度和支持精神。
6、营销为公益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
回到开篇的话题,到底我们应该是在“公益”中加入“营销”,还是在“营销”中搭载“公益”?看起来虽然给大众的感受完全不同。
然而我认为,只要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只要规范化运营,只要问心无愧,“公益”和“营销”就无所谓谁前谁后,谁主谁次。因为换一个角度,前后主次还有那么重要么?然则,“营销”可以为“公益”提供必要的持续的资金来源,却是不争的事实。
7、慈善需要激情,公益需要理智
“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慈善事业是人们在没有外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慈善事业的活动对象、范围、标准和项目,由施善者确定。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它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是个人或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公益”活动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公民参与精神的表征。
我们倡导日行一善,倡导人人可慈善,就是每天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更多的人,让社会更加美好和谐。我十分欣赏李连杰说过的一句话:慈善需要激情,公益需要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