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引流推广 » 正文

腊肉发朋友圈的幽默句子,腊肉市场上销售怎样,人间烟火旺,村庄腊肉香

5284 人参与  2024年04月24日 17:45  分类 : 引流推广  评论


【一声惊叹开栏语】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1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那次回家后,母亲再次下厨,依然用柴火,用最原始的材料烹制腊肉。

时光里闪烁的腊肉

作者:草川人

过了四十不惑的年龄,又常年生活在城市,虽然山珍海味没吃过多少,但天南地北的各种菜肴可能都吃了个遍。小到一些地方的各种特色小吃,大到粤菜、川菜、湘菜、淮扬菜等等,几乎都曾经品尝过。但多少年来,始终觉得这些菜肴似乎都缺少点什么,在一盘母亲做的炒腊肉面前,相距十万八千里。

这么写的时候,似乎又调动了我的味蕾,口中有口水在不停地聚集。在岁月的彼岸,烟火深处有一盘金灿灿的、仿若彩霞般的腊肉,那可真的叫人间美味,是什么美食都无可替代的。

上世纪80年代,乡村生活只有一道主题,那就是穷困。村庄刚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中走出来,包产到户不久,家家户户虽然都能够吃饱,不再饿肚子,生活比之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日子依旧清汤寡水,少油寡盐。更谈不上顿顿饭有肉吃了,即便是有工人和干部的家庭,也不会顿顿有肉。

对于平常人家而言,逢年过节吃一顿肉就已经很不错了。那时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只要谁家炊烟中饱含着肉香的味道,我和几个孩子肯定会被这一道炊烟紧紧地锁在那家屋后,半天动弹不得,馋的口水直流。孩子们都会相互讨论哪一天曾经吃过一顿肉,有怎么样的颜色,有多香的味道。

为了能让一家人在平常的日子里尝到腥荤味道,记得每年在土豆成熟后,父亲都会挖几百斤去集市上卖掉,回来时除了买一些日常用品外,就会买十几斤纯肥肉。回家后,母亲将肥肉全部切成肉丁,再炼制成一锅猪油,直到那些肉丁变成焦黄色为止。再在这些清澈的猪油中撒入一把食盐,以防腐坏。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做臊子面,母亲就会挖一小勺,炒拌在各种菜丁之中,那顿饭一定会吃的狼吞虎咽。

但大片吃肉依然仅仅是一种梦想而已。不过事情总会有转机,而且一些美事有时候会突然而至,给人一种终身难忘的惊喜。

有年冬天非常寒冷,四野里经常天白地白,滴水成冰,凌冽的寒风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经常吹得房前屋后的树木呜呜直响,在月光苍凉的夜晚听起来仿佛野兽群的吼叫。在天气连续晴好后,父亲准备进山了,因为已经接近年关,得从大山深处的人家中买一些木头回来,再背到县城的集市上出售后,准备为一家人过年。每当这时候,父亲经常会在凌晨四点起床。

有天傍晚,父亲从山里回来,高兴的眉开眼笑,还没等进门就对母亲和祖父开心的说:“哎呀,今天好得很,山里的一个朋友在我回来时,给了十几斤腊肉。”因为一家人都在等待父亲回来,都没有吃晚饭,父亲叮咛要炒一大盘腊肉,给全家人吃。这可乐坏了我,一直跟着母亲守在厨房中转悠。

因为腊肉是腌制出来的,又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烟熏,所以在炒制前必须经过详细的清洗。记得母亲切了不大的一块后,放入水中,用刀在肉上不停地来回刮洗,直到露出金黄的肉色后,又用清水不断地冲洗过,才一刀一刀地切成了小块。我馋的口水直流,抓起一块后借着豆大的灯光看了又看,肉块晶莹剔透,仿佛一块玛瑙,偶尔会反射出光泽,看上起异常鲜嫩。母亲又切了两碗包心菜,和一些野葱,准备炒制。




炉膛里柴火旺盛,铁锅被彻底烧热后,母亲在锅中滴入了一小勺胡麻油,等油冒出清香的油烟时,再将一碗腊肉倒入锅中,顿时锅里炒声四起,而且还冒出了一团火焰。母亲持续翻炒,一股浓烈的肉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等到腊肉中的肥肉几乎变得透明,而且变得弯曲,成瓦片状的时候,母亲才放入野葱,再倒入包心菜,加入食盐和花椒粉,盖上锅盖,用小火开始烹煮,等包心菜中的水分接近煮干时,肉菜就好了。

母亲将炒好的肉菜盛入两只大瓷盘中,而后随手夹起一块喂入我的口中:“快尝一口,要不把我的娃馋坏了。”那是我在那些年不多的几次吃肉中的一次,肉入口中,一股浓烈的肉香从舌尖一直弥漫到了全身。那种香,几乎是无法用语言进行描写和形容的。等咽下去了,整个胃就充满了食欲,整个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开心和兴奋。

那晚,母亲还下了浆水面,我记得除了吃腊肉外,连吃了三大碗。吃饭时,祖父祖母似乎不爱吃肉,只吃了几块就怎么也不吃了。父亲和母亲也都那样,吃了不多几块肉,再就捡着吃包心菜了。那时,我和弟弟什么也不懂,以为他们都不爱吃肉,将两盘腊肉吃了个精光。等多年后方才明白过来他们的一片良苦用心,不是他们不爱吃肉,只是肉太少了舍不得吃,要留给两个小孩子而已。

记得那个冬天,父亲再也没有休息,一趟接一趟往山里跑,努力赚钱。等翻过年进入二月份后,父亲有天从城里回来,背篓里背着一只小猪,他说:“现在日子好过些了,喂养一只猪,等过年的时候,家里就不缺少肉了,”那一年,母亲除了在地里干农活,为一家人做饭外,就是喂养那只黑猪。她不管外面刮风下雨,都要去地里铲野菜,或者去割苜蓿,不知疲倦。

过了夏天,那头猪已经变得半大了,肥的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等到即将过年时,猪不仅长大了,而且由于太肥,平常都不爱怎么走路了,连母亲给它喂食时它都不愿意站起来,还要母亲在尾巴上提一把,才会很不情愿地去吃食。那是一个开心的春节,我们的饭桌上顿顿有了肉。记得母亲把所有的肥肉炼制成了臊子,剩余的五花肉,她和父亲一起腌制成了腊肉,以便在过节的时候食用。

这些已经发黄的往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至今依然仿佛刚刚发生过一样。如今,在故乡已经很少有人养猪了,都是从集市上购买,更谈不上腌制腊肉了。不过有一年,我康县的一位同学回兰州时,专门给我带了十几斤腊肉,又让我品尝了一回儿时的美味。

其实,国人腌制腊肉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江西等地,民间都有腌制腊肉的传统。腊肉是指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烟熏或日光曝晒后所制成的肉。腊肉的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并增添特有的风味,这也是与咸肉的主要区别。

根据部分文献记载,早在《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脯”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脩”(束脩:指10条腊肉)。自宋代以后腊肉已经成为宫庭贡品和老百姓春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所以民间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腊肉”一说。

另有史料记载:“越人风干(肉)而后熏”。除上面所提到的畜牧和采集品等副食外,楚越人也喜欢捕获猎物,如野兔、野猪、野鸡,这些捕猎所得的野味,往往一次性吃不完,需要储存,古人为防止其它动物偷吃,就把肉挂在高处风干。

传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在中国的民间,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带有普遍性。

在陇原大地上,陇南、天水都有制作腊肉的传统。除此之外,在陇中大地上的陇西县,其民间腌制的腊肉更为著名,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据记载,陇西腊肉腌制约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制作陇西腊肉宰杀的生猪主要来自漳县、岷县一带,尤其以岷县蕨麻猪为最佳。因岷县野生药材甚多,农户饲养的生猪春季放牧,秋季圈养,腊肉腌制户冬季收购宰杀时,猪肉肥瘦相间,且带有药性,滋味纯美。瘦肉灿艳似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若玛瑙,肥而不腻,微带透明状。如今,腊肉已经成了陇西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这些年,由于商品的广泛流通,在我的故乡陇南大地上,已经很少有人在冬天制作腊肉了,都怕麻烦。大概是2016年盛夏,我准备回家看父亲和母亲。而母亲突然在电话里给我念叨,这多少年再没吃过腊肉,想吃了。

我回家的时,高速公路正好要经过陇西县。为了让母亲吃到上等腊肉,我临行前一天在冰箱中冻了五六瓶自来水,用干净的旧衣服包好,放入一只纸箱。车开到陇西时驶出高速公路,直奔陇西县城,再请了当地的朋友为我指引,在一家最正宗的陇西腊肉店购买了十几斤腊肉,放入矿泉水瓶冻成的冰块中,直奔故乡。

那次回家后,母亲再次下厨,依然用柴火,用最原始的材料烹制腊肉。那一回,父亲和母亲美美地吃了一次,还喝了几杯酒。他们边吃边赞不绝口,说和从前的味道一模一样。他们又一次提起了我第一次吃腊肉的情景,也提起了他们舍不得吃,留给我和弟弟的情景。看着他们吃的满足的样子,再听着他们说起岁月深处的点点滴滴,我的眼眶似乎有什么在滚动。

季节变换,岁月马不停蹄,节气又接近了立冬,又快到了腌制腊肉的时候。在苍茫的时光深处,我似乎看到儿时的那块腊肉,在光阴深处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和晚霞一样耀眼的光芒。

本文链接:https://www.woshiqian.com/post/227511.html

<< 上一篇 到底啦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网站分类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