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过很多次存款,也聊过不少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期间好几篇文章,多少也涉及了一些关于收益计算“陷阱”的问题。
这期,尽量把历史的一些内容和新看法,整理罗列下。
判断标准基本都是个人观点,各位参考即可。
其次,描述的收益计算本身没实质问题。
称呼这些内容为“陷阱”,其实主要是一些产品描述极容易给用户造成“误解”。

大额存单真实收益的部分,之前聊过很多期了。
之前以某银行年期.%到期付本息的大额存单+产品举过例子,这里也搬过来。
实际交易过程中,有转让、受让个行为。
.转让
产品转让的利率是固定的,一般会按大额存单产品的票面利率.%固定转让(有些支持自定义)。
.受让
产品的受让人是按大额存单本金+受让利息的形式购买人转让人的大额存单。
假设年期.%的产品,实际有转让人A 、受让人B。
方案A:
转让人A,持有年后,发起转让。
到手本息=万本金+.万(按.%计算,年利息)。
受让人B,去受让转让人A的大额存单。
成本=万本金+.万=.万
存单到期兑付本息=万*.%*年+万=.万。
这个情况,如果我们计算者的实际收益,则会是如下情况。
转让人A,万放年的本息合计.万,年化单利.%。
转让人B,.万放年的本息合计.万,年化单利.%.
那实际会是如此吗?很可惜,不会。

所以现实情况,转让人A在发起装让时,会需要倒过来计算转让人B的收益率,一般会确保与票面利率一致。
受让人B,年化单利.%,去受让转让人A的大额存单。
存单到期兑付本息=万*.%*年+万=.万;
倒算下,成本在万本金+.万;
转让人A,持有年后,发起转让。
到手本息=万本金+.万。
折算下来,转让人A的实际年化收益率在.%。
先给个结论:持有大额存单期限越短,需要承担的转让成本越多。转让人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会越少(极端情况最低到.%左右)。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品的利息需要在产品到期,才会予以支付。
无论是受让人还是转让人,总有一方要承担这部分利息提前支出的成本。
实操层面,受让人是可以选择新的大额存单的,因此往往都是转让人承担了这部分。
因此,你已经持有或计划持有可转让的大额存单产品,务必要考虑这个因素。
那有例外吗?
实际是有的。
市场上,其实还有种“特别”的大额存单,产品本身按月付息。
银行每月会提前支付利息,转让人、受让人所需承担的利息提前支出的成本,上限就没多少了。
稍微罗列现有的几家。
.微众银行的大额存单+
年.%按月付息,app内预约排队。听说有排队几个月,没有买上的。
.蓝海银行的大额存单+
年.%按月付息,部分需要开白(直接联系银行客服申请或者回复LH登记)。基本开通就买,产品本身利率稍低。叠加会员体系的奖励,实际能达到.%+。
.部分城商行
部分城商行的直销银行或APP内,也还有极小部分(年年初的时候,有过一轮收敛),可以挖掘下身边。

理财产品的“加息券”,绝对是过去一段时间,花头被用得最多的营销手段之一了。
今天去尝试了下某银行的新户券,乍一看力度很大,上手就送张.%的加息券。
但仔细一看,个限制条件。直接让这个券,废了一大半还不止。
加速的时间,只有天;
仅限款产品,最短期限是天的理财;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不!
再去看这个券的介绍,详情里写着,奖励元封顶!!
我心里千万个....
买过存款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它的计息规则。
假设你T日存进去,T+日取出。T日算利息,T+日不算,计算天利益。
这个也就是,看过夜的情况计算计息天数,算头不算尾的计算方法。
很简单。
但是理财则不同,且差异较大。
先以微众银行的活期+为例。
转入方面:计息规则为T+日,收益展示则为T+日。同时,这里的T日指的是交易日,有点的交易界限,超过天就会归为次日的交易。
如果适逢周四点之后,计息时间则为周一(这个情况,注意规避)。
转入,收益少天的计息时间。

转出方面,活期+本身支持快速赎回。
需要支出转出当天的收益,本息是可以实时到账的。
转出,与存款基本一致。
所以,从银行理财的活期+来看,天然比银行存款少天利息。
那其它理财是这样吗?很可惜不是。
转入方面,其实不少理财,实际计息会需要到T+日。甚至有些会设计开放期,一不小心可能还会存早...好几天不算利息。
转出方面,产品不同差异极大。有些是会T+日到账,有些甚至需要到-个交易日。
总之,一般至少会损失天以上的利息。

A.复利的考量,建议忽略
有时候,会在群里看到有群友,聊起存款的“复利差异”。
大致意思是,存款产生的利息继续存入银行,达到复利的效果。
比如.%的天通知存款,复利存个月。跟.%的个月固定期限存款,究竟实际收益差多少。
咳咳。
假设万元,以上述例子为例,者实际收益的差异仅为.元不到。
没有任何值得究竟的必要。
所以结论部分,年期以内的存款,基本可以无视“复利”产生的影响。
除非你的资金量很大。
同时,相同利率情况下,尽量去选择灵活性越强的。
无论是你现在是持有,还是能买到周期付息产品,如果考虑入手或切换时,优先考虑下“利率”因素。
B.积分和非积分的差异
站我个人角度来看,者的差异并不明显。
在确保灵活性+短中期考量的前提下,再结合之前银行潜在风险的判断(虽然我觉得短期内不会再有类似村镇事件发生了)。
当下的选择,肯定还是优先考虑收益。
如果非要加个限制,单户万(其实主要还是心理慰藉)吧。
积分跟非积分的最大差异,还是在于个人愿意“折腾”的前提。

以个银行的几款典型产品为例。
①ZB的.%天通知
.%+%的积分奖励,最麻烦的部分在于积分折现,一般最多损失%不到(基本忽略)。主要麻烦的部分,就是找靠谱黄牛。
至于积分贬值,目前来看,几乎不可能。
②ZX的.%天通知
.%+.%现金奖励,好处在于可以直接到手现金,免去了折腾黄牛的麻烦。
那究竟那个好呢?
以万为例,存天个周期,.%差异对应的收益约在.元(短期基本可以忽略,长期则需慎重考虑)。
咳咳,具体就看你的计划了。
再举个例子。
③ZB的.%月,.%+%积分,④ZX的.%月,.%+.%现金。
差异在.%。
以万为例,存个月个周期,到手收益的差额在元。
所以,看似产品收益有差异,但是真去计算收益时,可能是比你想象的要少很多。
ZB最近更新的积分兑换,在一些重要卡券方面,临时取消了部分积分+现金支付的选择,所以实际积分会略有折损(说是月恢复该功能)。
资金量不大的,选哪个都一样...现金可能更高。

在略显“放纵”的月之后,几家银行都有月肉眼可见的“收缩”政策和力度。
当下,存不存可以再说。
尤其是对一些朋友来说, 河南村镇事件一天没结果,一天就不敢存。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河南后续线上的都正常兑付了?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大量资金有可能会流入民营银行?
所以...当下不用纠结存不存的问题,也没必要现在决定。
个建议:
.能开户的先开户,别到时候想开户都开不了;
.能领券、能参与活动的先参与;
至于存不存?看你个人理解了。
巴菲特有句话,可以借鉴下,但不一定准确: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与诸位共勉~